70年峥嵘岁月,那些为五邑添彩的教育人

2019-09-11 09:49   江门日报  

今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同行,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事业气象万千。

岁月如歌,翻看江门的教育发展史,办学体系、办学水平、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读书难,到有书读;从有书读,到免费读;从免费读,到读好书……70年变迁,江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与跨越,初步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以公立教育为主体、办学形式多样的全面协调均衡优质发展的教育体系。

70年,在教育时光长廊里,涌现了很多出彩的教育人,他们,把青春,把一生的热情和时光奉献给了教育,为侨乡的教育事业添上了靓丽的一笔,集体绘就了侨乡教育绚丽多彩的画卷。

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找到了这些为五邑添彩的教育人,当然,他们只是众多优秀教育人中的代表,却像一朵朵浪花,折射出了侨乡教育70年的波澜壮阔,激流勇进。

今天,听他们的故事;今天,向所有的教育人致敬!

统筹:娄丹 文/图 娄丹 张翠玲 何晓君 罗双双 张安怡 钟珍玲

上世纪40年代

江门一中退休教师赵汝基:

1949年走上讲台的“老园丁”

小档案:

赵汝基:93岁,曾任江门一中语文教师。1949年走上讲台,1987年退休,曾是江门一中语文“五虎将”之一。之后又到新开办的陈经纶中学,很受学生喜爱。

“这个是当年的语文课代表,和我关系最好。”“这个是从美国加州来的,专门来看我。”“这夫妻俩都是我的学生,前段时间特意带着小孙子一家三代来。”……9月5日,在位于新会城区的家中,93岁高龄的江门一中退休教师赵汝基拿出一本签名簿一一指给记者看。那些,都是他当年的学生。

江门一中退休教师赵汝基

教书育人近40载 桃李遍天下

出生于1926年中秋节的赵汝基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了。1949年走上讲台,到1987年退休,之后继续在学校教学带新。近40年教书育人,一生桃李满天下,如今,患上了脑萎缩的赵汝基最喜欢的就是翻看那本签名簿,一遍遍回忆当年的学生和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

“这是江门一中最帅的语文老师—赵汝基,他老人家90岁了,很想念他的学生……”2017年7月,江门一中校友们的朋友圈被一则温暖的“寻人启事”刷屏了。

那时候,赵汝基因脑萎缩住进了医院,思维有点混乱,一时清醒一时糊涂。每当清醒时,就开始怀旧,不停地念叨昔日的学生。江门一中工作人员得知他“想见见学生”的愿望后,就出现了上面那条充满温情的“寻人启事”。

获知消息后,赵汝基的学生纷纷前来探望。“病房里摆满了鲜花,父亲也从没有过的开心,一整天都是笑着的。”赵汝基的女儿赵海珊说。父亲喜欢做老师,一辈子都在学校,心里想着念着的也全是他的学生。

出院后,仍不断有学生来探望,因为记忆不好,赵汝基特意让女儿找了本签名簿,凡是来探望他的学生,都在上面签名。记者看到,在里面签名的学生从“53届”到“83届”的学生都有,有从新会来的、广州来的,也有从美国来的、加拿大来的和澳洲来的;有单独来的,有10多名同学结伴来的,也有一家三代一起来的。上面不光有签名,还有祝福的话。粗略数下,足足有一百多人。

如今,这本签名簿就摆在客厅赵汝基常坐的椅子边,没事他就翻看,细细回忆当年。

曾是江门一中“五虎将”之一

“江门一中的语文教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出名,是因为有著名的‘五虎将’,赵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学生很喜欢他。”江门一中副校长唐健荣说。

1985年,熊忠东在江门一中读高二,是语文课代表,赵汝基是他的语文老师。“我第一次见赵老师,都觉得他是将军的形象,浓眉大眼、声如洪钟,十分威武爽朗。”熊忠东说,赵老师在教育方面很有一手,而且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不光书教得好,还经常带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师生关系很好。”赵汝基生病后,熊忠东去探望了他,师生相谈甚欢。

“这个也做了老师,后继有人啊!”翻看签名簿时,赵汝基不止一次指着梁峻华的名字跟女儿说,“她以前最崇拜我,语文成绩也最好。”“还有这个,不是我们班的学生,我曾经半夜送她去医院。”赵汝基说。

“我这辈子都献给了教育,很充实。现在教育条件好了,希望更多人做老师,做好老师,把下一代教育好。”赵汝基说。 

上世纪50年代

江门一幼创办人之一陈玉冰:

看着江门幼教事业发展壮大

小档案:

陈玉冰:86岁,江门一幼创办人之一。1953年,拿着3000元开始创办幼儿园,1982年退休,与江门一幼一起成长,见证了江门幼教事业的发展、壮大。

江门都市广场四楼的一个单元,住着一位86岁的老教师,每隔一周,江门一幼的党员、团员老师们都穿过半个城市来这里探望她,听她讲那过去的故事。近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记者也如约来到了这里。

拿着3000元创建幼儿园

86岁的陈玉冰是江门一幼最早的创办人。1953年,由于机关干部要经常下乡,作为半边天的妇女也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干部家中的子女没有人看管。为了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江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办一所幼儿园。

江门一幼创办人之一陈玉冰

“1953年,当时市领导找到我,交给我3000元,说要开办一所幼儿园。”86岁的陈玉冰头发花白,扶着拐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但思维和表达都很清晰。“那时候的3000元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我担心丢了,便用草编的袋子装着,后来别人给了一个有拉链的袋子,就用它装着1000多元到广州购买教材、教具等。”陈玉冰说,那时候用的还是苏联编写的教材,要到广州外文书店购买,还买了一架风琴。

“当时的幼儿园开在紫沙小学旁边的一间祠堂里,有80多个孩子,5名工作人员。”陈玉冰说,“我当时刚毕业,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女孩子,父母都在广州,自己在幼儿园附近租了间房子,主要管财务,一人身兼多职。”陈玉冰说,那时候,蓬江区总共才三四所幼儿园。

困难时期四处为孩子找粮食

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很多干部要长时间下乡,幼儿园开办了全托。全托需要配备保健医生,幼儿园便派陈玉冰到广州进修培训,半年后,陈玉冰回到幼儿园当了保健员。

在幼儿园最困难的时期,孩子、老师都没有吃的,陈玉冰就四处奔走为孩子找吃的。有一次,她找市长申请粮食给孩子吃。市长说,“我给你一所幼儿园不难,但其他园也没有。”不肯批,陈玉冰就赖在那里不走,说:“小孩子饿得皮包骨,我都不敢扎针了。”终于市长还是批了一些粮食给江门一幼,解了燃眉之急。

那时孩子穿的衣服很破旧,老师不但要帮孩子洗,还要帮缝补。孩子们吃喝拉撒睡都在幼儿园,老师们有时还要负责接送,给孩子理发。“那时候条件艰苦,但老师对孩子是真好。”陈玉冰说,有些情景她至今难忘,有一天天气寒冷,梁桂珍老师带一个小孩外出散步,冷风吹来,梁老师立即把自己的围巾戴在孩子的脖子上。陈玉冰自己也把妈妈的棉袍改小,给孩子们御寒。

退休后的陈玉冰因为腿脚不方便,很少出来走动,但幼儿园的老师们常来看她,听他们讲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有大型活动,也会接她去参加,看着几经风雨、数易校址,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设备,听着集团化办学的介绍,陈玉冰很欣慰,“我是和幼儿园一起成长的,看着她变得越来越好,看着一所又一所幼儿园开起来,心里特开心。” 

上世纪60年代

范罗冈小学退休教师罗瑞汶:

心里最牵挂的依然是学生

小档案:

罗瑞汶:89岁,1951年进入江门劳工子弟学校(范罗冈小学前身)做老师,1986年退休,曾获全省劳模、特级教师、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58年,北京。罗瑞汶作为江门劳工子弟学校(范罗冈小学前身)的一名青年女教师,出席了全国第二届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周总理当时勉励他们的话,至今过去61年了,满头银发的罗瑞汶仍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成了她教育学生和子女的名言。

从小怀揣“教师梦”

当得知记者想采访时,罗瑞汶在电话那头轻快地说:“那我们回学校去吧!我也想到学校走走,看看校园,看看孩子们。”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我觉得教师能导人向善。”从小怀揣着“教师梦”的罗瑞汶,从教36年间,一直担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那时候,老师的待遇差,很多人不愿意当老师,但这是我的理想,我干起来特别有劲,总是不知道累!”她说。

2014年9月,范罗冈小学滨江校区启用,罗瑞汶受邀来到了该校区参观。“新校区实在太漂亮了!以前才1000名学生,20多位老师挤在小小的宿舍里,现在有5000多名学生了!崭新的大楼,先进的教学设备,这在以前是想象不到的。”她高兴地说,“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特别自豪。”

“个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她总是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工作期间,她没有一晚是准时回家吃饭的。”她的爱人赵锦泉说,“在她心中,学校就是她的家,学生们都是她的孩子。她一有时间就去学生家里家访,哪个学生生病了,她就送去医院;家长出差了,她就把食物送到学生家里去。”

罗瑞汶听到爱人的话,迫不及待地说:“个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作为老师,不爱护学生,还能爱护谁呢?”

现在,她心里最牵挂的依然是学生们。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与学生之间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更像是亲人、朋友。至今,每月的19日,她的一班学生都会请他们夫妇俩喝茶聚会,这样的聚会已经坚持了20多年了。“这些学生现在都快70岁了!”罗瑞汶自豪地说。

从教36年,罗瑞汶以其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她教过的每一位学生,以及曾与她共事的每一位同事。范罗冈小学退休教师李慧朗深有感触,他说:“罗老师退休后常回校给我们讲学校的发展史,讲自己的奋斗史,鞭策我们成长。她真的是一位热爱工作、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民好教师。” 

上世纪70年代

恩城一小退休教师郑彩秀:

学生是最大的精神财富

小档案:

郑彩秀:88岁,1950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1989年获“全国普教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又获“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恩平市有一名叫郑彩秀的老人,自从1950年从事教育以来,便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桃李满天下”对于郑彩秀来说,可谓实至名归。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现年88岁的郑彩秀自豪地说:“从教40多年来,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我无怨无悔,学生就是我最大的精神财富。”

深夜跟着广播学习普通话

在恩城一小校警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该校角落一栋老旧教师宿舍楼下,走上三楼,便是郑彩秀的家。现年88岁的郑彩秀现今独居,记者刚到访时,屋里正放着广播,郑彩秀一笔一划认真地在抄佛经。当我们询问郑彩秀对于过去的教学记忆时,郑彩秀笑了,随后浸在回忆中,将那些往事娓娓道来。

郑彩秀初来恩城一小任教时,她还是一个零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那时候,教育资源极其短缺,学校没有充足的条件供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郑彩秀就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一遍一遍地练习上课技巧。为了丰富恩城一小学生们的语文课堂,郑彩秀对着镜子反复地模拟上课时自己讲话的表情,力求通过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郑彩秀更深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学好语文的根本,于是,跟着广播学习普通话发音成为郑彩秀的必修课。那时,每天完成工作后,她经常练习到深夜。

退休后还当了12年的返聘教师

“早些年,在一次聚会上,我遇上一名自己教过的学生,她现在也是一名老师。她向我分享听过印象最深的课,就是我讲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她说,我的课会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情绪投入到情景中,不知不觉就流下了泪水。其实我觉得,教师上课的功力要靠积累,更需要情深意切,功夫做足了,课就自然上得好了。”郑彩秀说。

1982年,50岁的郑彩秀退休了,但热爱教育工作的她不甘心就此停下来,她又给自己找了一份“差事”———任恩城一小的返聘教师。直到后来年事渐高,行动不便这才真正退休,回想起这段返聘时光,郑彩秀感慨地说,返聘的日子一教就是12年,她很满足。

如今,郑彩秀已是退休30多年的老教师了,但郑彩秀仍住在恩城一小的旧教师宿舍,就好像身为母亲,希望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慢慢长大、慢慢茁壮。郑彩秀说,她对恩城一小这些年的进步发展感到自豪。

上世纪80年代

江门二中副校长李柏榆:

身残志坚的“全国自强模范”

小档案:

李柏榆: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先后在江门一中、江门二中任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门市曾组织教师学习其先进事迹。目前为江门二中副校长。

李柏榆的教育生涯,因一次重创而差点拦腰折断,却因他的初心和坚持,让他的一生与教育再也分不开。

江门二中副校长李柏榆

身受重创,绝地反击

1980年,是李柏榆跌落深渊的开始。年仅24岁的他在教坛上风华正茂,却因一次意外事故,被高压电严重灼伤,痛失双手,右腿也严重击伤,无法站立。“四肢缺了三肢,换做谁一开始也绝对接受不了。”李柏榆说,“而且当时伤势严重,在住院的5年里,仅大手术就做了10次,对身体的影响很大。”

“对社会无所贡献是最大的负担,人最怕的就是精神已死。”李柏榆说。坚强上进的他身体恢复了一些就开始顽强自学。“那时候病房就是我的书房。”李柏榆表示,虽然双手限制了他许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翻书,没有手,就靠残臂磨擦着书来翻;写字,就用胶布把钢笔固定在残臂上反复练习。经过刻苦自学,他的英语水平飞速提高,在3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译作。住院期间,正好是李柏榆在原江门电大的毕业考试,学校还在他的病房为他开设了单独考场。

信念执着,重返教坛

从1973年步入教坛到受伤前,李柏榆已经当了7年老师,其中付出的感情和汗水让他对教育有着特别的执着。“虽然我不能做体力劳动了,但是我的脑袋还可以发挥用处,在讲台上我会更有满足感。”李柏榆说。于是,他出院后,开始为重返教坛做准备。他每天用着3.5公斤重的义肢写粉笔字,最终练就一手漂亮的板书;为了补回失去的5年,他尽快熟悉新教材,以适应教育的变化。

天道酬勤,重返工作岗位的李柏榆适应力很强,“还记得最初教书的时候,社会并不注重文化学习。而到了1977年,尤其是我重返教坛的80年代,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已经非常迫切了,文化课也很受重视。”李柏榆笑言,当时他回校是从“低”做起,后来凭借过人的教学能力,他逐渐担当重任,最忙的时候他同时身兼学校教导主任、教研室主任和副校长三重身份。1987届是他“复出”后带的第一届高考班,那年高考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现在,李柏榆主要负责行政工作,始终奔走在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师徒结对、开展“推门听课”、手把手培养青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如此种种都是如今学校教学成果显著的背后力量。“李校长在教研、教改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成果也有目共睹。他丰富的个人经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学生们磨练自己的意志,以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江门市第二中学校长张文伟说。

又是一年开学季,李柏榆又回到校园,继续他诲人不倦的教学生涯。

上世纪90年代

崖门镇交贝石小学教导主任李锦清:

扎根乡村教育的“全国模范”

小档案:

李锦清:崖门镇交贝石小学教导主任,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扎根乡村教育29年,见证了我市乡村教育的变化和发展。

早上7点不到,李锦清就回到学校,做好上课的准备后,她总喜欢走到校门处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伴着孩子们的问候开启新的一天。

记者注意到,每次回应孩子们的问候,李锦清都是满脸笑容,满眼都是欣喜。“每天早上看到学生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主动跟我打招呼,我就觉得很开心。”李锦清笑着说。

崖门镇交贝石小学教导主任李锦清

享受在讲台上的每一刻

早上第三节课上课铃一响,李锦清拿着准备好的教案来到三(2)班的教室,带领大家进入《花的学校》优美的诗歌世界。在上课的过程中,李锦清除了会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素材引起学生兴趣、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外,还特别注意训练孩子们的阅读、书写好习惯,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整堂课节奏张弛有度,学生们既通过朗读和解说领略到诗歌之美,还尝试以童言童语创作可爱的诗歌。

下课后,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可以看出,李锦清对于课堂质量也是满意的,她被孩子们现场的创作惊艳到了,“今天孩子们表现得很不错,他们的想法真是可爱极了。”回到办公室,李锦清迫不及待地和其他老师交流上课的情况,对教学的热爱溢于言表。她还会关注每一名学生状态,专门记下来,及时跟班主任反映情况。

现在,李锦清可以说是崖门镇交贝石小学教师团队的“老前辈”了,曾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广东省中小学特级教师”“新会区第三届名教师”等称号。1990年在新会师范毕业后,李锦清就回到了家乡崖门镇任教,在田边小学任教4年后,就来到了交贝石小学,一教就是25年。

扎根乡村教育29年

扎根农村29个年头,李锦清可以说见证了新会区农村教育的发展。“还记得那时刚回来教书的时候,学校软硬件都很简陋,来学校的路都是泥泞小路,每天要骑着自行车来回奔忙,但其实那时也不觉得苦,最希望的就是教好书,期待着更多农村孩子可以通过读书,勇敢追逐心中的梦想。”李锦清回忆道。

近年来,江门市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新会区更是成为江门地区首批广东省教育强区,被评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也是有了长足发展,就像交贝石小学,教学环境不断升级,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特色教育等走进校园,让教学生活更多彩。

就在不久前,李锦清主持的《多元展示,促进农村小学生快乐阅读的研究》省级课题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实践,交贝石小学成功创设了浓郁的读书氛围,为学生搭建多元展示的平台。李锦清坦言,“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了,那就更要专注于教育本身。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爱上读书是我的初心。我热爱这份职业,我还会继续努力,陪伴乡村孩子们一起前行。”

2000年后

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春瑶:

让听障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小档案:

陈春瑶: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工作了22年,任教以来一直担任听障班的班主任工作。

在同事眼中,陈春瑶是一个严厉有爱的好老师;在家人的眼中,陈春瑶是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孩子的成长问题在她的手中都能迎刃而解。

大多数时候,陈春瑶的课堂都是安静的。她在黑板上板书,播放课件PPT,学生则在讲台下静静地看着。她在用手语上课。

从入职江门市特殊学校开始,陈春瑶就担任听障班的班主任。而手语课,她一上就是22年。

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春瑶

与听障学生沟通成最大障碍

原江门市启智学校于1991年成立。开办初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当时仅有残障学生20名以及教职工5人。后来,随着到校就读人数的不断增长,学校又于1996年搬迁到现址。次年,学校刚迁址一年,陈春瑶毕业后就入职原江门启智学校。

学校的生源,注定了陈春瑶的教学,要比普通学校的老师付出更多。

与听障学生沟通成最大障碍。据陈春瑶介绍,当时听障学生信息封闭,很多事情都不懂。“而且家长对助听器一无所知,也无法掌握和听障孩子沟通的方法,所以家庭教育非常缺失。”陈春瑶表示,另一难题则是偏见,“以前家长很抗拒把特殊的孩子送到特殊学校,而是让他们到普通学校混班就读,其实这样对他们的学习是不利的。”陈春瑶说。

为此,她主持课题《家校合作,提升听障学生的沟通能力》,每周定下主题,每月收一次亲子沟通本,还在线上手把手教家长学手语。现在,该课题已经结束,成效显著。“陈老师是我校非常资深的手语教师,对待工作非常认真、积极、上心。”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周秀文说。

爱心工作永不止步

作为学校的“老臣子”,陈春瑶也见证了学校再次扩建并更名为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现有学生292人、23个教学班,教学资源也日益丰满起来。眼见着学校好起来,江门特殊教育好起来,然而她却发现,如今听障班招生反而难了。“这其实不是坏事。因为现在科技发展,家长的观念也转变了,听障孩子可以更早地进行干预,条件允许的可以就读普通学校。”陈春瑶说。

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很特殊。一届学生陈春瑶要从一年级带到九年级,这让陈春瑶对学生的感情特别深厚。陈春瑶还记得,她毕业后带的第一届学生里面,出了江门第一个从特殊学校走出去的本科生,现在这位学生还回到江门工作,现在也经常有联系。

 “我也不是有多崇高的理想,就是想一直在这行做下去。”陈春瑶扬起了笑脸,“我恐怕享受不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是让这些听障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我的价值感所在。” 

2010年后

培英高中新疆部主任助理严红丽:

让新疆班学生成为栋梁之才

小档案:

严红丽:培英高中新疆部主任助理,2006年接手新疆班班主任工作,2014年进京参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走进培英高中新疆部老师办公室,墙上悬挂的一副1米多长的照片映入眼帘。2014年9月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严红丽,作为广东唯一的新疆班教师代表进京领奖,并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

培英高中新疆部主任助理严红丽

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

新疆部主任刘彩红说:“当时广东省仅办新疆班的学校就有13所,这还不算西藏班等其他民族班,但是只有3名老师获奖,其中有机会去北京领奖的只有一人,就是我们的严老师。”

能获奖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严红丽觉得特别幸运。她说:“对我来说,这个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虽然我获了奖,但这奖不是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我们学校整个新疆部工作取得的好成绩,这个奖也不会轮到我。”

2005年,培英高中开设新疆班。2006年,严红丽开始接手新疆班工作,其中有8年时间担任预科班班主任。刘彩红说,预科班学生年龄小,又远离父母,加上很多饮食生活习惯不一样,所以,老师要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关心、帮助他们。“刚到江门时,我们不太习惯这里的生活,也很想家。”学生姑再努尔说:“严老师就跟我们一起吃饭,教我们整理内务,督促我们洗澡。她就像我们的妈妈。”

新疆班毕业生高考本科录取率

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假如没有新疆班,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么远。”2009年毕业的麦尔哈巴,是严红丽的学生之一,现就职于乌鲁木齐海关,是单位里的骨干。医生、老师、检察官……像麦尔哈巴一样,许多培英高中新疆班毕业生,大学毕业后都回到了家乡,走进各行各业,成为了栋梁之才。

麦尔哈巴说:“我是一个从沙漠里走出来的孩子,有了新疆班,我才能见识到这么精彩的世界。”

自开办新疆班以来,培英高中已培养了11届新疆班毕业生,每年高考本科录取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14年的时光,严红丽和她的同事们改变了新疆孩子的生命轨迹,孩子们也改变了她,让她倍感自豪。严红丽说:“教育无法做到立竿见影,但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更多新疆孩子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2015年后

天鹅湾小学校长莫斯汝:

以“父母心”看待每一个学生

小档案:

莫斯汝:江门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天鹅湾小学校长。从教20余年,多次参加市、区赛课,均获一等奖。先后获江海区优秀校长、江门市劳动模范、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基础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受父亲的影响,莫斯汝从小就憧憬着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民教师。当真正成为教育工作者后,莫斯汝深切感受到教育的“重量”。从教20余年来,她始终保有对教育的敬畏之心,以一颗“父母心”看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停歇学习的脚步,在工作中善于思考总结,是老师心中没有距离感、行事干练有冲劲的领导者,是学生们心中和蔼可亲的好校长。

天鹅湾小学校长莫斯汝

与时俱进,办好现代化学校

2016年,莫斯汝勇挑重担,成为江海区天鹅湾小学校长。面对新的身份、新的使命,莫斯汝迅速进入角色,深入总结多年来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经验,探索适合时代和学生的办学模式。

“莫校长总是积极掌握教育新动态,知识面很全。”天鹅湾小学教导主任吴琼与莫斯汝既是同事,更是相识20年的好友。她认为,莫校长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影响着每一位老师,引领学校走在现代化教育前沿。

在莫斯汝的创新引领下,学校定制研发了“天鹅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培养方面,莫斯汝同样重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多次组织全部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投入方面,天鹅湾小学是全市第一个率先完成全部班级使用信息化智慧课室、首个建成掌静脉无人自助借阅书吧、首个使用“互动触写板”的学校。

 “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学习的脚步也不能停歇。”莫斯汝表示,未来,她将继续主动适应智能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戮力创新,砥砺前行,办一所理想中的现代化学校。

以需定教,把握时机办教育

莫斯汝将“以需定教”的理念贯彻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当学生不小心把水洒在地上时,她没有责备,而是抓住契机教会学生在当下应该采用的处理方法;在开展新教师培训工作时,她没有着急“说教”,而是先让老师填写问卷调查,再根据老师真实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放学后,莫斯汝每每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走时如遇到迟走的同事,一定会关切询问他们遇到的困难,从中去为老师们解决问题,去反思日常学校管理的欠缺,去完善去提升。“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对后进生的教育有一些困惑,莫校长将她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细致到作业的布置,让我有具体的步骤可以借鉴。”天鹅湾小学年轻教师吴慧珺对莫斯汝的指导记忆犹新。

“敬畏每一个怒放的生命,敬畏每一个灿烂的童年。”是莫斯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体现出她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因材施教”是莫斯汝心中对教育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她说,作为校长任重道远,希望每个学生、老师都能在“天鹅湾”里,绽放最美的浪花。

(责任编辑:叶隽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