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日,泥鸡啼声起!镇濠泥鸡吹响美好年味!

2020-01-14 11:09   江门日报  

“过新年,行花街,喊齐吹响个泥鸡。咯咯叫,喔喔啼。快乐童年玩猜谜。迎吉祥,庆和谐,团圆幸福乐开怀……”开平童谣《吹泥鸡》旋律优美,承载了开平多少代人的集体记忆。近日,歌谣中的主角——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濠泥鸡以传统年俗用品之姿参与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春节戏曲晚会江门分会场开平站的录制拍摄,引起了广泛关注。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新闻。

文/图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周佩琳

年俗

“泥鸡一响,黄金万两”

镇濠泥鸡的制作主要分布在开平市水口镇联竹村委会镇濠村,故名镇濠泥鸡,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泥鸡由泥土、竹子、牛皮纸等材料制作而成,形象为小公鸡,内置竹管,开两孔,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气孔并来回推动鸡头、鸡尾,便会发出“咯咯”声响,用嘴对住气孔也能吹出不同的鸡叫声。

过去,每到农历年关,来自开平城区和珠三角其他地区的商贩都会前来镇濠村采购泥鸡,以用作年货销售,一些返乡探亲的华侨更是对泥鸡爱不释手。

△镇濠泥鸡最后一道制作工序——以彩漆勾勒图案。

“因为大年初一是鸡日,所以村民们都会赶在新年前把泥鸡做好,以保证供应量充足。”镇濠泥鸡制作技艺传承人冯永勇告诉记者:“在大年初一吹响泥鸡,既有保平安之意,又有‘好世界’(即生活美好)的兆头,因为开平话里‘鸡’与‘界’同音。”据冯永勇介绍,镇濠村里还流传一种说法——“泥鸡一响,黄金万两”,因此,吹泥鸡也寄托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美好祈愿。

新春佳节,群鸡啼唱

记忆

余早霞与许桂平皆是镇濠村里的古稀老人,也是手艺精湛的泥鸡匠人。从事泥鸡制作大半辈子的老人们见证了镇濠泥鸡制作技艺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余早霞告诉记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作泥鸡是全村人的第一副业,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而且常以销售泥鸡来补贴家用。“光是新年期间,一户人家就能卖出几百只泥鸡,所以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储备几筐泥鸡过年。”余早霞说。

“大年初一那天,孩子们一拿到红包就会开开心心地跑到制作泥鸡的人家买上一只泥鸡,然后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把泥鸡吹响,庆贺新的一年到来。大人们听到此起彼伏的嘹亮鸡啼声,都会格外喜悦,对接下来一年的生活充满盼头。”往日盛况,许桂平历历在目。

后来,饱含乡土气息的泥鸡渐渐被种类繁多的玩具和娱乐项目所取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镇濠泥鸡基本于市面上销声匿迹。大年初一吹泥鸡这一特色年俗在镇濠村里也随之终止,成为了只存在于老一辈人脑海中的美好记忆。

2016年,在冯永勇与其父亲冯浣操的努力下,镇濠泥鸡制作技艺“重出江湖”,并于2017年被列入江门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桂平期待着新春佳节“群鸡啼唱”的热闹景象也能早日重现。

回味

学做泥鸡,传递年味

“我决定学习泥鸡制作技艺,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回味童年的年味。”镇濠村村民冯惠香笑着说:“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吹响泥鸡对于镇濠村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年俗活动。”

冯惠香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她的童年正好赶上镇濠村泥鸡产业最后的黄金时代。虽然从小玩着泥鸡长大,但在参加冯永勇组织的镇濠泥鸡制作技艺培训之前,她对此仅是一知半解。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召唤着她主动加入镇濠泥鸡制作技艺的传承事业中。

△镇濠泥鸡成品。图片由冯永勇提供

冯惠香告诉记者,她的童年春节记忆除了吹泥鸡,还有“摆交流”。“‘摆交流’你知道是什么吗?即是过年期间,许多小商贩都会来到村里,有卖吃的,有卖用的,成行成市,小孩子就会拿着刚收到的红包去凑个热闹。对了,还有‘小聚’,孩子们各自从家里拿出团年饭的‘餸尾’,找一空地摆好,一边分享,一边玩游戏。”聊到儿时的过年活动,她有止不住的话头。

冯惠香感叹:“小时候过年特别热闹,现在没有这种氛围了。不过,过年最重要的还是一家团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怎样都是好的。何况随着生活条件变好,团年饭桌上的菜式也越来越丰富,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

如今,随着工艺复原、生产恢复,镇濠泥鸡重新回到镇濠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手持泥鸡,吹响的不仅是平安吉祥之意,还有祖辈父辈的儿时年味。

(责任编辑:叶隽毅)